【認知障礙】逾70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 職業治療師解構5大潛在家居危險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1/07/13 13:00

最後更新: 2021/07/13 13:00

分享:

分享:

中期認知障礙症患者會出現體力下降等問題,容易跌倒。

「你還記得……?」--這句話,相信是認知障礙症患者聽得最多的開場白。認知障礙症是腦部功能病變或衰退病症的統稱,患者的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、語言能力、判斷力等會逐漸喪失。

職業治療師陳淦坤提醒,患認知障礙的長者容易發生家居意外,設計居住環境時要花點心思;同時更不應忽略照顧者的壓力及身心狀況,讓他們也能在舒適自在的環境中陪伴摯親。

認知障礙症患者並非一無事處,只要有適當環境設計配合,也能尋回自我。(iStock圖片)

認知障礙症是老人家的尋常病,根據有關統計,現時全球每3秒就有1人確診,而全港70歲或以上長者每10名便有1名患者;85歲以上患病率更高達三分一,然而未來人口持續老化的話,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人數亦會同樣升高,情況不容忽視。

認清認知障礙3大類

「認知障礙症主要分為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及額顳葉認知障礙症等,當中最常見的就是阿茲海默症,約佔7成,即是光纖之父高錕所患的認知障礙,腦部功能會慢慢退化,但成因未明,暫時亦未有根治方法。」職業治療師陳淦坤說。

血管性則是第二類最常見的認知障礙,是因腦中風或血管栓塞所引致,與阿茲海默症不同,血管性患者的衰退大多是梯級式,突然會跌至很差,表徵相對較明顯。

而佔較少數的額顳葉認知障礙症,就非長者的專利,三、四十歲的人反而最大機會發病,在性格、行為及言語上會有明顯改變,有人會形容如『鬼上身』般,嚴重的甚至四、五年就會離世。

中晚期需依賴人照顧

陳淦坤補充,一般認知障礙症可分為初、中、晚期3個階段,各有不同徵兆。患初期認知障礙症長者仍可生活於社區,但會開始出現迷失情況,於熟悉的地方也會迷路,發生小意外的頻率亦會增加,經常會忘記關門、關窗、熄爐、鎖門等。

大部分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都是未接受到患病的事實,舉個例,當他們發現有遺失物品時,就會認為是家人或工人姐姐拿了,卻不知道原來是因為自己腦功能退化而忘記擺放位置,容易與家人爭執,自尊心亦較易受損。

晚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嚴重到需要卧床或整天坐下,並沒有反應,需要照顧者餵食。(iStock圖片)

中期患者就開始需要別人照顧日常生活,例如洗澡、換衣服及上洗手間等,體力更會下降,容易跌倒或起床失平衡,迷路問題亦會持續。晚期患者或會進展到需要整日卧床或坐在椅上,沒有反應,甚至需依賴別人餵食、洗澡、換尿片等,容易出現吞嚥等意外。

5大潛在家居危險

要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絕非容易,首要配合的必定是居住環境上的設計,適當的規劃或可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。陳淦坤就提醒,一切應從安全角度出發,而照顧認知障礙患者時,更應特別注意他們的行為有否出現問題。

1. 窗戶應設有窗花︰有些患者可能會有暴力、儲物或「走佬」等癖好,需特別小心。試過有因柏金遜症引致認知障礙的患者,會出現視覺幻覺,時常覺得有親人在窗邊向他揮手,建議立即裝設窗花,否則極容易出意外。

2. 打開窗簾︰可讓長者更容易掌握日與夜等資訊,有助改善精神混亂及善忘問題。

3. 重要物件使用鮮艷配色︰用鮮色或對比顏色及文字標籤,可引起患者注意及認清適當位置,減低混亂情況

4. 拆走浴缸及加防跌設計︰洗手間應拆浴缸及加上防滑墊、扶手及門檻標記等,亦要在屋內加裝更多夜燈或照明燈。

5. 大門裝設出入警報︰可慎防長者會趁家人不在意時外出。

家居設計上,重要物件可用上鮮艷配色,有助長者憶起物件的用途。(曾耀輝攝)

尊重患者勿忽略照顧者

而與患者溝通方面,陳淦坤亦指有幾點需要份外留意。「別當患者們是小孩,以花名或乳名稱呼他們,其實患者的長期記憶依然存在,有尊嚴,需要受到尊重。」給予患者的指示也要簡單清晰,不能一次過給太多指令,2至3個已是極限。

︰松齡樂軒職業治療師陳淦坤會以舊物作治療工具,如一架熱狗巴、一幅山水畫,也能喚醒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記憶。(曾耀輝攝)

「更重要是不能責罵患者,要他們接受自己患上認知障礙症的事實時,其實家人自己本身也要同步接受,應改變對患者的期望,多些良性溝通,才會讓他們更舒適地度過難關。」惟接受患者事實的同時,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同樣應受到關懷,更不應忽略這班照顧者所承受的壓力及情緒。

香港的情況較明顯,許多時照顧患者的人都是家中年紀最少、不用上班的家庭成員,或是身邊的老伴,他們知識、技術未必充分了解認知障礙症,又或是未有足夠體力,情緒容易受患者影響,最終引致壓力爆煲,連自己也要吃精神科藥,甚至發生不必要的悲劇。

認知障礙主題安老院舍

本港最近有不少較新式的安老院舍相繼落成,其中松齡樂軒就是以認知障礙為主題,是坊間較為少有。除基本的安全居住環境設計外,院舍最特別之處是每層均有不同主題,有模擬社區、文化藝術空間等,其中模擬社區空間就以長者非常熟悉的60年代香港做主題,設有懷舊茶樓、街道、巴士站、士多、郵局等,是特別為認知障礙長者而設。

這類叫做懷緬治療,帶長者重遊舊地或與他們聊聊過往發生的事,可以勾起他們舊時生活的回憶,按他們自身經歷來肯定自我。同時利用長期記憶力來訓練當刻的專注力及剩下的記憶力,增強自信,減低與其他人的摩擦及爭執。

松齡樂軒設有60年代香港舊式茶樓的模擬社區空間,讓長者透過懷緬過去提升安全感。(曾耀輝攝)

院舍亦設有書法室、電影院、瑜伽及舞蹈室、玩具圖書館、遊戲室及理髮室,讓長者能透過不同活動鍛練腦筋及訓練認知能力,減慢退化進程,亦可刺激五官,引導患者表達感受。

 

先治好患者內心世界

「從職業治療角度來看,可將訓練融入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日常生活中,多做他們喜歡做的事,如喜歡做家務就多摺衫、摺被,可鍛練手部肌肉,亦可多進行腦力訓練活動,如捉棋、打麻雀等。」患者更應多增加人與人溝通的機會,陳淦坤就舉例,他診治過的病人中,最難忘的是位約60歲的婚紗店老闆,因丈夫包二奶而患有抑鬱症,後來更有認知障礙。

她以前是位能幹的職業女性,患病後開始參與社區的認知障礙訓練活動,起初非常尷尬怕羞,後來熟絡了後成為義工幫忙組織活動,每次都積極參與。在家人支持及訓練協助下,她終於脫離被丈夫拋棄的陰霾,認識一班新朋友,自信心更大增。

他續指,認知障礙症患者首先要醫治的,應該是他們的內心世界。「除了紓緩病情,患者整個心路歷程才最重要。不需要時刻當自己有病,令自信心低落。只要有周遭環境設計配合,患者也能做到以前常做或喜歡做的事,甚至照顧到自己的起居飲食。」

預防認知障礙方法有很多,如保持社交、使用更多不同記憶方法、多進行腦力訓練如打麻雀等。(iStock圖片)

記者:黃依情